视力检查 |
包括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的检测。裸眼视力即不佩戴眼镜时的视力;矫正视力是佩戴合适度数眼镜后的视力。 |
初步了解患者的视力状况,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。 |
所有计划进行眼科手术的患者。 |
使用视力表,患者站在规定距离处,按照指示识别视力表上的字符。 |
检查前避免长时间用眼,保持眼睛放松。检查时需如实反应看到的情况。 |
眼压检查 |
测量眼球内部的压力。 |
排查青光眼等眼压异常相关疾病,眼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。 |
尤其是中老年人、高度近视患者等青光眼高发人群。 |
常见的有非接触眼压计测量,患者注视仪器内的指示灯,仪器会向眼球喷气测量眼压;还有接触式眼压计测量,需使用表面麻醉剂。 |
检查前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有眼药水过敏史。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时不要眨眼和躲避喷气;接触式测量后短时间内避免揉眼。 |
验光检查 |
确定眼睛的屈光度数,包括近视、远视、散光的度数和轴向。 |
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屈光参数,确保术后获得良好的视力矫正效果。 |
屈光不正需要手术矫正的患者。 |
使用验光仪初步测量,然后进行插片试戴,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调整度数。对于儿童和部分特殊患者可能需要散瞳验光。 |
散瞳验光后会出现畏光、视物模糊等情况,需避免强光刺激,不要近距离用眼。告知医生自己平时的用眼习惯和佩戴眼镜的情况。 |
裂隙灯检查 |
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睑、结膜、角膜、巩膜、前房、虹膜、晶状体等眼前段组织的结构和病变情况。 |
排查眼前段的炎症、损伤、病变等,评估手术安全性和可行性。 |
所有眼科手术患者。 |
患者坐在裂隙灯前,头部固定,医生通过调整裂隙灯的光线和角度进行观察。 |
检查时保持头部稳定,按照医生的指示转动眼球。 |
眼底检查 |
观察视网膜、脉络膜、视神经等眼底组织的形态、结构和血管情况。 |
发现眼底病变,如视网膜脱离、黄斑病变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,对于一些可能影响手术或术后视力的眼底问题提前进行诊断和处理。 |
尤其是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,以及高度近视患者。 |
直接检眼镜检查、间接检眼镜检查或眼底照相、眼底血管造影等。 |
散瞳眼底检查后注意事项同散瞳验光。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前需进行碘过敏试验,检查后多喝水促进造影剂排出。 |
角膜地形图检查 |
测量角膜表面的曲率和形态,绘制角膜地形图。 |
评估角膜的规则性和对称性,为角膜屈光手术提供重要参数,排查圆锥角膜等角膜疾病。 |
准备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。 |
患者注视仪器内的指示灯,仪器会扫描角膜表面获取数据。 |
检查前避免佩戴隐形眼镜,保持眼部清洁。 |
泪液分泌试验 |
测量泪液的分泌量。 |
评估泪液分泌功能,排查干眼症等疾病。干眼症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,需要提前进行治疗和干预。 |
尤其是长期使用电子设备、佩戴隐形眼镜、有眼部干涩等症状的患者。 |
使用泪液试纸,放置在结膜囊内,根据试纸湿润的长度判断泪液分泌情况。 |
检查时避免眨眼和揉眼,保持眼部自然状态。 |
眼部A超和B超检查 |
A超主要测量眼球的轴长、晶状体厚度等生物学参数;B超可以观察眼球内部的结构,如玻璃体、视网膜等。 |
A超为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提供数据;B超用于诊断玻璃体混浊、视网膜脱离等眼球内部病变。 |
白内障手术患者、怀疑有眼球内部病变的患者。 |
A超检查时,患者需注视固定方向,医生将探头轻放在眼球表面进行测量;B超检查时,在眼部涂抹耦合剂,然后用探头在眼部进行扫描。 |
A超和B超检查后用干净纸巾擦去眼部的耦合剂。检查时保持眼部静止,听从医生的指示。 |